冰城公安:多元排纠纷 基层筑防线

“多亏警官上门调解,我和楼上邻居的噪音纠纷总算解决了,再也不用为孩子写作业受干扰犯愁了!”9月中旬,哈尔滨市南岗区居民李女士握着社区民警的手连声道谢。这温馨一幕,正是哈尔滨市公安局深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缩影。2025年以来,全市公安机关通过构建“专业+机制+大数据”新型警务模式,让一件件民生“小事”、企业“烦事”在源头得到妥善处置。

科技赋能

搭建矛盾化解“智慧中枢”

走进哈尔滨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,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,每一条信息都清晰可溯。“依托基础管控平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模块,我们实现了‘数据多跑路、民警少跑腿’。”民警指着屏幕介绍,平台不仅能实时推送纠纷类警情,还能通过大数据比对筛查重复警情,为基层处置提供精准指引。

9月15日14时,平台发出预警:哈市某写字楼同一地址1周内出现2次涉企劳资纠纷警情。信息立即推送至辖区派出所社区民警的移动警务终端。“收到预警后,我第一时间联系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代表,发现是企业资金周转问题导致工资延迟发放,最终误会得以妥善处理。”派出所联合街道人社专员上门调解,最终企业承诺分期补发工资,员工也表示理解。“要是没这个预警,误解可能升级,影响企业正常经营。”企业负责人王先生感慨道。

与此同时,全市综治中心平台的“四所一庭一中心”联动机制也在高效运转。“以前遇到跨部门的纠纷,得来回协调,现在通过平台‘一键转递’,效率提高太多了。”参与调解的调解员赵艳说。

多元排查

织密民意感知“一张网”

“张大爷,最近小区里有没有邻里闹矛盾的?有啥情况随时跟我说。”每天清晨,社区民警王振都会带着网格员、辅警在辖区巡查。入户走访中,他不仅采集基础信息,更把排查矛盾纠纷作为重点。“上个月通过入户,我们发现两户居民因门前垃圾堆放问题有积怨,及时调解后避免了冲突升级。”王振说。

群众力量是矛盾排查的“千里眼”。社区民警通过“14+N”微信群收集社情民意已成常态。“民警同志,我们院里这几天总有陌生人进出。”9月8日,居民在群里反映问题后,民警来到居民院里,发现是收废品的人员,误会得以解除。“微信群就像‘线上警务室’,居民有诉求能第一时间找到我们。” 民警笑着说。

此外,市、区、所三级公安机关还与民政、人社、信访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。通过警情梳理、部门对接、群众提供等多元渠道,全市矛盾纠纷线索采集率同比大幅度提升。

精准化解

筑牢平安稳定“防护墙”

“大家先冷静,有话慢慢说,咱们一起找解决办法。”9 月12日,哈市某建筑工地,社区民警正在调解工人与施工方的纠纷。经过2小时耐心沟通,施工方承诺3日内解决,工人也表示谅解。“当场能化解的绝不拖延,这是我们的工作原则。” 对现场未化解的矛盾,民警会建立相关档案,持续跟踪直至解决。

针对重复警情和久拖未结的矛盾,市公安局实行“挂单销号”制度。“我们对梳理出的重复警情逐起分析,找出背后根源。”民警举例,某小区因停车位分配问题多次引发纠纷,民警联合物业制定“先到先得+固定车位”结合方案,彻底解决了这一“老大难”问题。

对于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矛盾,民警会及时转递分流。“上个月,我们接到一起家庭财产继承纠纷,立即转递给街道综治中心和司法所,后续还跟进回访了3次,确保纠纷妥善解决。”

 

机制优化

护航发展“不停步”

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是护企安商、解决群众难题的重要抓手。”正在调解纠纷的民警表示。下一步,全市公安机关将健全“排查、研判、交办、化解、奖惩、问责”闭环工作链条,推动社区民警“入户走访”向“入户调查”转变,深化“党政领导、部门联动、群防群治、科技支撑”的“大调解”格局。

在科技支撑方面,公安机关将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数据库,为精准管控提供数据支持。“我们还会定期开展纠纷化解技巧、法律法规应用等培训,提升民警处置能力。”治安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从化解邻里小事到护航企业发展,从科技赋能到机制创新,冰城公安正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、解决在基层,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城市的平安与温暖。

为您推荐